日期:2025-07-27 11:42:00
摘要:于建初在《桃花源•德之赋》中回溯善卷(尧舜之师)与陶渊明的道德精神,批判当今社会重利轻德的弊病。他指出,善卷倡导“德行天下”是立身之本,而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构建了以善德为基的理想社会模型。当今科技虽进步,但道德沦丧、贪腐横行,亟需复兴传统德治思想。作者呼吁“德圣”引领社会重建道德体系,通过教育、政治、商业等领域的德化实践,使“桃花源”从理想变为现实,强调德行是人性之本与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。
善卷者,德祖也。尧舜之师,以德化人,其言"德行天下",非徒教条,实乃上古之真精神。今之常德武陵,犹传其故事,而世人已渐忘其义。每见街头巷尾,熙攘往来者,神色匆匆,心中盘算者,各有思寻,但德之重要,呼应者却不众。如此风气亟须返璞归真矣。
善卷之世,可谓善德之启蒙。彼时之人,质朴无华,以德相尚。尧舜禅让,非畏权势,实重德行。今人读史至此,或嗤之以鼻,以为迂阔。殊不知,此正是先民智慧所在。德者,非虚文也,实乃立身之本。今之社会,物质丰盈,科技发达,而人心浇薄、尔虞我诈者时常有之。此无他,弃德崇利之过也。善卷之教,几近湮没,而其精神,实当复活于今日。
展开剩余68%及至陶公渊明,鄙人称之为德父。其作《桃花源记》,非为逃避,实乃寄寓。常德桃花源中之人,"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",非愚也,此乃去伪存真。今之释者,多谓陶公消极,此大谬也。彼之桃花源,正是其理想社会之模型。人人向善,户户崇德,无欺诈,无压迫,无贪腐。此非乌托邦,实乃可追求之境。陶公生于乱世,见尽人间丑恶,故构此理想以喻世。今人读之,当思其深意,非徒赏其文采而已。
陶公之后千余年,世道更替,而人性之恶,未曾改变。今之世界,科技日新月异,而道德未有长进。贪官污吏、奸商猾贾、寻常百姓,唯利是图者亦常有之。此无他,德之不修也。物质之丰富,未尝带来精神之提升,反使人心变得贪婪。此情此景,令人思及陶公之桃花源,不禁慨然。
今欲济世,非有德圣出不可。此德圣者,非必居高位,但须德行服人。彼当以身为范,感化众生。德圣之任,在于牵头,使全社会皆为桃花源。此事非易,然非不能。观今日之世,虽道德沦丧,而善心未泯。每遇大灾大难,民众互助之事,仍不绝于书。此即人性本善之证。德圣之责,在于唤醒此善心,使之成为社会之主流。
积善成德,非一日之功。自善卷至陶渊明,再至今世,德之传承,时有断续。今当续此薪火,使之燎原。具体而言,教育当以德为先,政治当以廉为本,商业当以信为基。人人修德,则社会自善。德圣不拘于一人,众人皆可为圣。若能使"善"字当头,则"德行天下"不远矣。
世有诮我迂阔者,不知德之重要。彼以为弱肉强食乃天经地义,殊不知,无德之强,终将自噬。历史长河,淘汰无数无德之强权,而德者永存。今之中国,物质已丰,当追求精神之富足。重建道德,非复古也,实乃创新。以古之智慧,解今之困局,此正其时。
德祖开其端,德父承其绪,今待德圣成其功。天下大同,非不可期。但使人人存善心,行善事,积善成德,则桃花源不在世外,而在人间。
(公元二0二五年仲夏于建初谨撰)
作者介绍:于建初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国家一级作家、著名文艺评论家、长沙市作家协会原主席、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、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原副主席、多届湖南省人大代表与省政协委员。
来源:人文中国网
发布于:湖南省高开网配资-顶级配资平台-浙江股票配资-配资靠谱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